看问题要看本质

By | 2018年9月18日

先讨论一个问题,价格。

很多人东西卖不出去,首先想到的方法是降价。似乎降价了,让了利,东西就能卖出去了。然而降价真的能把东西卖的更好吗?

举个例子,我有个朋友去年进了一批配件正好其中有一批GTX1060的显卡,可以组装机子卖,因为我比较了解电子产品,于是他问了一下我的意见。

当时那批机子的内存是可以调整的,于是他想用最低级的1G内存,这样可以用最低的价格卖出去,于是他想全用最便宜的配件,组装出来大概成本2800块钱,他3000一台卖,一台可以赚200。

我听了以后说,你卖给客户,GTX1060算是中档配置的显卡了,你配一堆低档的,客户买来干嘛呢?你还不如把内存加到8个G,主板CPU全部用中档的,营销就说是吃鸡神机,然后价格提到4300,赚的多了一千,反而销量还会更高,你信不信?

他将信将疑,然后还是两种机子都配置了。最后果然,中档利润1000一台的,卖的比低档利润200块钱的好得多。

问题出在了哪里呢?

客户购买电脑,目的不是花钱,而是买这台电脑的用处。所以一台配置有问题的电脑,因为这批客户买回去没用,就算很便宜,客户也不会去买。

而组装电脑卖,目的是总盈利,也就是  利润 x 销量,想着低价好销,然后差的配置降价,反而降低了利润。本末倒置。

那么为什么他一开始会想着垃圾配置然后低价呢?因为这个人是做批发的,他们习惯了低价快速转手,然后再去倒更多货的模式。这就是典型的,用习惯去行事,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。

看问题要看本质。

那么问题就来了,如何看本质呢?

其实这玩意一点也不高大上,反而非常接地气,看问题看本质,说白了就四个字:

实事求是。

说起来容易,实际做起来难。很多人甚至意识不到,自己没有实事求是。

举个例子,清朝的乾隆年间恰恰是18世纪,而同样的18世纪,英国展开了工业革命。

然而直到20世纪初,清朝官员依然认为清朝的一切都是全世界最完善的,而其他国家都是蛮夷。甚至直到演化论与伦理学,国富论等一系列书籍已经翻译进入中国,这些人还刻板地认为大清制度没有问题,只是技术不够先进。甚至连制度影响技术的进步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愿意承认。统治阶级这么多人,就是做不到实事求是。

刘慈欣的《三体》小说里面有这样一句话,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,傲慢才是

 

究其原因,其实就是因为,弱小可以成长,无知可以学习,而傲慢,会让人失去实事求是的能力。

 

失去实事求是的能力,意味着成长的方向是随缘的,意味着学习到的东西是有误的……

意味着失去了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。

所以说实事求是4个字,读起来简单,做起来一点也不简单。

想一想有多少时候,人们会出于自己的意志,歪曲事实

最常见的一个例子,学生时代,很多人某一个科目一旦一两次考试出现劣势,就会归结于性别原因。比方说很多女孩子很容易把数学不好归结于自己是个女孩,其实这就是为了回避基础知识不扎实,或者自己考前没复习,而歪曲了事实。

然而歪曲事实这件事,最可怕的是,歪曲了以后,自己选择相信自己歪曲过的事实,进而继续加深了这种刻板映像。甚至未来都会以此为理由,再也不在数学上花功夫了。

有一种心理疾病,叫做习得性无助,说的就是当受到了多次无助感时,对于同类事物,就算知道自己能改变,也选择了放弃。因为脑中已经烙印下了无助感,只记得消极的结果,而此时已然放弃了去判断事实是什么,只会做出消极的选择。

我们对于事物的判断,很多时候,不是出于事物具体是什么,而是我们自己的感觉。甚至我们连事物看都不看一眼,就“感觉”出了结果。

至于这个“感觉”正确反映了事物么?

很多时候我们连想都不会去想这个问题。

更甚,当事实不符合我们的“感觉”的时候,我们不会去修正感觉,而会选择“歪曲事实”来让我们的感觉似乎正确。

想想有多少次,在和人争辩的时候,我们放弃了去思考事实,而想着怎么回应让自己感觉“赢了”?

甚至在争辩已经结束了,还在想,当时如果说某句话就好了,那样自己就赢了。

傲慢,好胜,自负,自卑,无助……各种各样的情绪,都在限制着我们,让我们离“实事求是”越来越远。所以古人说要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

然而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4个字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简直难于上青天。想要达到这个境界以求能够窥伺事物的本质,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
那么,所谓的“实事求是”,就根本没法做到了么?

其实这里有个问题,很多人的思维是“要么时时刻刻”都做到,要么“根本就做不到”。导致还没开始,便放弃了。

然而我认为,无论是任何事,没必要强迫自己一定做到完美,只要能够稍微地有一丝进步,便也足够了。

也就是说,如果未来的时日里,无论处于争端,还是处于迷茫,或者陷入某些情绪中时。

这些时候,偶然能想到这篇文章,意识到自己到底是纯粹由着感觉走,然后朝着“实事求是”的方向,去分析一下实际信息,那么这篇文章的几千字,便也没白读了。